农历八月十五日,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,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。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,故谓之中秋节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, 称谓“仲秋”, 所以中秋节又叫“仲秋节”。
“三分,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?”我对三分说到。三分回答:“不是太清楚,也知道一点。”大师说:“这个我知道,这给你你们说说。”
“中秋,月色皎洁,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,因此,又称八月十五为“团圆 节。古往今来,人们常用“月 圆”、“月缺”来形容“悲欢离合”,客居他乡的游子,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。唐代诗人李白的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杜甫的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,宋代王安石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”等诗句,都是千古绝唱。”
大师发起了长篇大论,我和三分听的一愣一愣的,不知道该怎么接话。
这时,大师又说到:“中秋节,吃月饼,要团圆,咱们就在这过个中秋节吧。”
我和三分一愣,说道:“怎么过?难道咱们动手自己做?”大师回答:“是的,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,这点事不会把咱们三个难住吧?”
我和三分沉思一会儿,三分说道:“可以自己动手,材料都好找,面粉用小麦做,馅用野果、蘑菇、胡萝卜做,这样不就有月饼吃了?”
我说道:“可以,我去多采点野果,再做点果酒,打几头野猪,做点烤肉。顺便抓几只兔子做观赏,怎么样?”大师和三分同时回答:“好办法,就这么办,大家分头行动,速去速回。”
几人分开,各忙各的。大概过了两个钟的时间,都回来了,都是满载而归。现场制作,又忙了将近两个钟的时间,终于做好了月饼,果酒等食品饮品。
看看天色,也慢慢暗了下来。于是露天设案,将月饼、果酒等供于桌案上,顺便把兔子也放了出来。拜月后,几人围桌而坐,边吃边谈,共赏明月。
这事三分说到:“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,月饼象征着团圆。有诗写道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,不知道是谁写的。”大师说:“这是苏东坡先生写的。”我又问到:“你是大学生,我来问一句,这“月饼饱装桃肉馅,雪糕甜砌蔗糖霜”这是谁写的?”大师略一沉思说:“这是清朝杨光辅写的。”
大师自信满满的继续说到:“根据史籍的记载,“中秋”一词最早出现在《周礼》一书中。到魏晋时,有“谕尚书镇牛淆,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”的记载。直到唐朝初年,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。《唐书·太宗记》记载有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,至明清时,已与元旦齐名,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。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西湖游览志余》中说:“八月十五谓中秋,民间以月饼相送,取团圆之意”。《帝京景物略》中也说:“八月十五祭月,其饼必圆,分瓜必牙错,瓣刻如莲花。其有妇归宁者,是日必返夫家,曰团圆节。这些事迹书上都有记载,没事翻看一下都能找到。”
大师把我俩说的无言以对,又继续说道:“中秋晚上,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“团圆”的习俗,即烙一种象征团圆、类似月饼的小饼子,饼内包糖、芝麻、桂花和蔬菜等,外压月亮、桂树、兔子等图案。祭月之后,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,每人一块,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,表示合家团圆。这就是老一辈传下来的风俗。
我急忙问到:“还有其他的没?继续说,这故事好听。”三分说:“这不是故事,这是历史。”
大师继续说:“中秋节时,云稀雾少,月光皎洁明亮,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、祭月、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,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,砌宝塔等活动。除月饼外,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。还有最重要的就是,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,各家都拜土地神,也包含了稻子就要大丰收的喜悦之情。”
……